
当台当局宣布要打造台湾版“铁穹”防御系统时,这场跨越海峡的导弹博弈已进入新阶段。面对大陆在东海岸密集部署的导弹基地,台湾试图用T-Dome构筑一道“安全网”,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3%,目标在2030年达到5%。 但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攻防较量。大陆的导弹部署(图1)规模令人瞩目。 安徽611旅基地规模翻倍,三十多个新发射台指向台湾;江西616旅在18个月内拔地而起,配备DF-17高超音速导弹。美军报告显示资炒股门户,解放军导弹库存四年激增50%资炒股门户,新增3500枚导弹。这些数字不只是统计资料,更是悬在台海上空的利剑。 台湾现有的爱国者和天弓系统看似完备,实则捉襟见肘。9个PAC-2/3导弹连和12个天弓-2/3导弹连,要应对大陆庞大的导弹库,无异于杯水车薪。 即将在2026年服役的天弓-4和PAC-3 MSE或许能提升防御纵深,但关键问题始终无解:如何抵挡饱和攻击?每枚拦截弹都价格不菲,而大陆的导弹数量优势足以耗尽台湾的防御资源。T-Dome系统(图2)的战略逻辑很清晰:不是要构筑铜墙铁壁,而是为美军干预争取时间。兰德公司的分析指出,台湾在冲突前90天最为脆弱,这正是T-Dome要争取的窗口期。但问题在于,系统能否在首波打击中幸存?拦截弹库存能否支撑到外援抵达?这些都是未解的难题。 更值得玩味的是,台湾正在发展反击能力。雄风-III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,景天导弹射程达2000公里,这些武器可以威胁大陆沿海的军事设施。但这种“以攻代守”的策略充满风险:对大陆目标的打击可能激发民族主义情绪,反而为大陆升级军事行动提供口实。美国的角色始终关键。华盛顿希望台湾增加国防开支,但同时也谨慎避免过度刺激大陆。这种平衡术反映了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两难:既要维护盟友安全,又要防止局势失控。一旦冲突爆发,美军能否在90天内完成干预部署(图3),将直接决定台湾的命运。 大陆的战术很明确:用数量优势消耗台湾防御资源,用高超音速导弹突破拦截网络,用全方位动员压倒台湾抵抗力量。而台湾的应对之策,除了提升防御能力,更需精妙的战略计算——如何在不过度刺激大陆的前提下保持足够威慑,如何在依赖外援与自主防御间找到平衡。 这场导弹博弈的本质是时间与资源的竞赛。T-Dome不是万能盾牌,而是为台湾争取生存时间的保险策略。其成败不仅取决于拦截弹的性能,更关乎台海两岸的战略意志、美国的介入决心,以及各方在危机边缘的决策智慧。当导弹基地不断扩建、新型武器陆续列装,台海的军事平衡正在悄然改变,而任何误判都可能让防御系统失去意义。


富鑫中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